秦巴山水间 文明新风来——汉中市各县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移风易俗,让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紧迫任务,多次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即日起,汉中日报开设“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专栏,以笔墨书写文明,用镜头定格美好。我们将深入全市各县区,聚焦各级相关部门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取得的成效,通过一篇篇鲜活的报道,记录文明新风吹拂天汉大地的动人故事,分享破除陈规陋习的创新之举、践行移风易俗的良善之策,以思想碰撞激发行动力量,用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通过绵绵用力,厚植文明沃土,携手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再谱新篇。
汉台:以“五分钟”微宣讲为抓手做实文明实践活动
“叔叔阿姨们,短信上的链接点进去还能赚钱?哪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好多都是电信诈骗,遇到赶快删除。”天刚擦黑,汉台区东关街道塔儿巷社区就开起了院坝会,“主讲人”吴斐就街坊邻居们关心的话题开讲,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作为街道“五分钟”微宣讲团成员,这已成为她工作的日常。
近年来,汉台区大力实施“五分钟”微宣讲文明实践项目,把党的创新理论结合反诈宣传、健康养生等惠民知识“切成小块”,形成时长在五分钟以内的微宣讲,把群众的“零星时间”转化为宣讲的“黄金时段”。去年,汉台区深入开展以文明婚俗文明殡葬为主题的系列宣讲,引导群众树新风、革旧弊。
在天汉大剧院熊猫集市星空广场设立婚姻服务中心,结婚登记特殊日推出户外草坪集体颁证、特邀颁证人颁证等特色颁证仪式,开展清明祭英烈、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去年以来,该区开展文明婚俗文明殡葬实践活动450余场次,通过做实文明实践活动,以鲜明导向为全社会树立新风。
南郑:聚焦群众需求靶向发力
在南郑区大河坎镇电子街社区,针对辖区群众有办事需求但不便于操作的实际困难,村两委通过合理整合、优化功能等举措,加大对红白喜事堂的建设力度。在征得群众同意后,根据辖区内道路交通和群众居住实际,规划了出殡路线,让出殡后道路清理难度有效降低。
南郑区坚持靶向发力,聚焦群众需求,提升精准服务质效,将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坚持创新方式与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并举,积极引导群众自治,融合借鉴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工作,强化系统性调度,指导镇(街道)对全区316个村(社区)“一约五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章程和骨干力量进行优化完善,构建倡导和约束并重的工作制度。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对婚庆丧葬行业市场经营者开展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常态化开展普法和移风易俗教育,组织开展婚庆婚介、殡葬领域市场监督检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城固:把移风易俗融入各类文化活动
“铺张浪费、重男轻女、低俗婚闹。”随着一个个写着陈规陋习的气球被村民扎破,城固县龙头镇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氛围被推向了高潮。现场,文明实践宣讲员黄显全自编自演了快板节目,“恶俗婚闹不可取,莫让习俗变低俗。量力而行办婚礼,男女双方都欢喜。”宣讲变得生动、接地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城固县以文化引领暖民心,坚持把移风易俗融入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多项主题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文艺工作者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家园”为主题,编排文艺节目11个,策划开展移风易俗文艺展演。依托17个文明实践所、277个实践站、35个实践基地、121个实践点,吸纳百姓名嘴、先进模范、婚庆司仪等力量,组建移风易俗宣讲队180余支,采取法制教育微课堂、好人模范微访谈、小品快板微文艺相结合方式,开展专题宣讲1206场次、参与群众6万余人次。同时,将移风易俗向公共文化设施延伸,先后建成婚俗文化主题公园和婚俗文化长廊、家风主题公园和家风长廊。
洋县:“鹮乡三会”作引导 破除陋习树新风
“婚礼这样举办很有意义,抵制了低俗的婚闹,让文明家风得到了传承,一对新人及现场的青年人都深受启发。”1月17日,洋县谢村镇五丰村村民朱宝和目睹了侄子朱林的婚礼仪式,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洋县在七夕节前举行“深化移风易俗 推进文明提升工程”集体颁证仪式
洋县以“鹮乡三会”为载体,大力推进全县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为新人婚礼“减负”添彩,举办文明有“礼”连理会,推出“晒幸福、传家风、谈变化、送祝福、立志向”五步流程新婚礼模式,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新人赠送“文明四件套”,达到一场新婚礼教育一村人效果。在儿童节、建军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温暖有“情”生日会,分享家风故事、吟诵经典、交流感悟,传承尊老爱幼、孝老敬亲、崇德向善新风尚。倡导厚养薄葬传美德,举行庄重有“心”追思会,动员丧事家属,简化殡葬仪式,缩短治丧时间,把丧礼办得庄重肃穆,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目前,鹮乡“三会”在全县累计开展200余场。2024年,《洋县“345”工作法赋能“鹮乡连理会”》入选省委文明办《陕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
西乡:让新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治的“风向标”
“礼金不超过100元,烟不超过15元,酒不超过60元,每桌酒席不超过400元。”这是西乡县城北街道枣园村通过召开群众院落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的新村规民约,让操办红白喜事有了明确标准。村里80岁老人鲁礼明去世,村红白理事会登门宣传节俭政策,鲁礼明子女积极配合,当即决定不收礼金、不办酒席,一切从简、移风易俗。

西乡县开展茶乡文明集市活动
西乡县着力让符合新时代价值观念的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治的“风向标”,把增强村规民约针对性、约束力,作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村规民实行约一年多来,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目前,全县220个村(社区)已对村规民约进行了第二轮修订,新的村规民约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响应和支持,为全面提升乡村自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该县着力让“文明实践”成为淳朴乡风的“催化剂”,组织开展“茶乡集体升学礼”项目活动100余场,累计为3000余名准大学生举办了简洁、隆重、难忘的升学礼仪式,以庄重的集体仪式代替“升学宴”,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
勉县:道德积分汇聚乡村善治大能量
秉承“一事一记录、一季一兑换”原则,勉县茶店镇设置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6类37项加分项目及21项减分项目,在村(社区)创办的“积分超市”里,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纸巾等20余种生活用品。今年以来,该镇开展道德评议48次,参与群众达1000余人次,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新风尚”,取代“老传统”。
勉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聚焦“德治+自治”融合,创新建立“六积”道德积分体系,将“积勤、积孝、积善、积信、积俭、积美”具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治理模式。通过推荐好人好事、道德评议会评议,采取“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用美德善举兑换“真金白银”,让小积分倡导新文明。目前,全县202个村(社区)实现道德评议全覆盖,累计开展评议活动200余场次,评选“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2200余人。
宁强:打造特色品牌 树立移风易俗行动标杆
“跟传统婚礼相比,我觉得这样的集体婚礼形式更加简单却又不失隆重。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喜事新办、为爱情减负。”2024年11月,参加“情定羌州·缘来是你”羌族集体婚礼的一对新人说道。

宁强县举办“崇德尚俭为爱减负·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大型羌族集体婚礼
宁强县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树立移风易俗行动标杆。依托县域独有的羌族文化资源禀赋,该县先后成功举办6场羌族集体婚礼,见证了125对新人与11个金婚家庭的幸福时刻。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22个“零彩礼”家庭量身定制名家书画贺礼并免费赠送县内景区旅游门票“大礼包”,广泛宣扬“零彩礼”“低彩礼”等婚俗文明新风尚。由县委文明办、民政局等部门悉心指导,县礼仪协会精心编印的《礼尚羌州》民俗读本,全面涵盖当地婚嫁丧事习俗、说词、流程等,把节俭理念融入其中,引导人们办事循礼、节俭成礼。同时,内容广泛的志愿服务,编织起了移风易俗多元网格。该县成立大安镇“开山锣鼓”等30余支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和“爱心乐厨”志愿服务队,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新人迎(送)亲及婚礼表演助兴,免费为婚丧宴席提供全流程服务,不仅仪式隆重,而且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
略阳:制定新规、集中整治 大杀滥办酒席不良之气
3月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略阳县两河口镇张家坝村院坝会上,镇村干部、村民群众齐聚一堂,商讨全村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问题,好不热闹。近1个小时的激烈讨论后,在场群众最终达成一致,全体举手表决通过了关于“不滥办酒席、不厚葬薄养”等村规民约。“院坝会上定了村规民约,确实解决了我们的烦心事,大家不再为‘人情’礼发愁了,让‘随份子’更轻,‘人情味’更浓。”该村村民张玉琴高兴地说。
略阳县14个部门单位联合制定《略阳县开展滥办酒席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县开展为期3个月的集中整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资源,组织召开院坝会开展理论政策、移风易俗典型案例等宣传200余场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紧盯全县200名“总管”、421名乡村厨师、140余名“阴阳先生”,21个酒席团队等重点人群开展移风易俗禁止滥办酒席专题培训69场次,累计劝阻“升学宴”30余场、“无事酒”62场次。
镇巴:专项整治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等问题
镇巴县从2023年开始,对滥办酒席大操大办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县镇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倡树新风良俗取得明显成效,经验做法入选省委文明办《陕西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选编》。
该县组建3个调研组,走访20个镇街180个村3000余名干部群众,收集问卷3780份,梳理建议120条,制定出《大操大办问题专项整治方案》,通过院坝说事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引导,争取群众认可与支持。印发《方案》《措施》等6个专门性文件,严格酒席报备制度,将移风易俗纳入村民诚信档案管理,严格监管农村支客司、厨师等“关键性”人员。同时,对整治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镇(街)、部门下发《提醒函》。
专项整治以来,全县共劝导制止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问题1600余起,下发提醒函4次,提醒部门单位12个,县纪委监委党纪政务处分11人、警示提醒镇街党委书记4人。群众的“人情”负担下降幅度较大,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留坝:真人真事搬上移风易俗小剧场
“陈小明是我们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他给儿子娶媳妇,简化了婚礼流程,同时女方还不要彩礼,这事在村里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于是,我们就把这件事搬上了移风易俗小剧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宣传。”留坝县沙坝村党支部书记余海兵向记者介绍移风易俗小剧场的节目。
留坝县广泛发动宣传攻势,探索“文艺+”模式,开展主题宣讲文明实践活动120余场次,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文艺展演,策划小剧场26场次,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有效激发了群众摒弃陋习的内生动力。为推进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标准化、民间习俗文明化,该县以“三不办”“三简办”“四劝导”和“四个重点整治”的“3344工作法”贯穿移风易俗工作始终,对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及陈规陋习进行常态摸排整治,形成长效治理手段和监督机制。今年以来,全县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154场,评选村(社区)移风易俗示范户16户,县级移风易俗示范户2户,全县累计指导红白事161场次,通过事前劝导、事中指导、事后公示等方式节省费用20.9万元。
佛坪:制度管行、道德润心、文化铸魂
“移风易俗春常在,人寿年丰福无边”“文明入户春风暖,幸福敲门喜气盈”……春节前夕,佛坪县开展“写春联 送祝福”移风易俗活动,一幅幅满载着新春祝福、传递着文明过节、移风易俗的春联跃然纸上,受到群众交口称赞“这个新年过得有‘新风’味”。
佛坪县紧扣“乡风文明”建设,创新性实施以“制度破冰、道德浸润、文化滋养”为核心的移风易俗实践,推动乡村精神风貌实现深刻蜕变。通过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推行村规民约“硬规矩”,创新红白理事会“三单工作法”,破解红白事攀比难题。依托“爱心积分”“榜样评选”,让文明行为可量化、可兑换,激活群众参与热情。深耕乡土文化,打造“一镇一品”文化工程,用民谣、非遗、红色故事等滋养新风。近年来,全县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费用降低了15%以上,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80%,文明家庭覆盖率提升45%,走出一条“制度管行、道德润心、文化铸魂”的乡风文明建设新路径。